從2013年落成起,山東省會文化藝術中心就成了濟南市西部城區的地標。周末及節假日,到中心閱讀、看展、觀劇的人絡繹不絕。家住附近的濟南市民張夢蝶說:“中心有圖書館、群眾藝術館、大劇院,住在這附近比挨著商場住還好。”
這幾年,山東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堪稱星羅棋布。為借此優勢提升服務效能,山東提出“百聞不如一見”的工作理念,大力推動服務內容供給側改革,這讓一些對公共文化場館不熟悉的民眾從“門外漢”變為“家里人”。
城市場館求特色
3月24日晚,在山東省會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看完話劇《平凡的世界》后,張夢蝶在微信朋友圈寫道:“給大家推薦一個精神食糧‘店鋪’。”配圖是大劇院的外景及當晚演出的劇照。盡管張夢蝶居住的小區距大劇院僅1000米左右,但她以前從未進去過。“前幾年經??吹酱髣≡旱膹V告,但如果不是親身進來體會,真不知道現場看演出的感覺這么好。”張夢蝶說。
叫好不叫座,曾是讓山東多地公共文化場館頭疼的問題。為破解這一難題,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及有關地市文旅部門曾多次進行調研,多方聽取群眾意見后,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供需不對接。正如一些專家所言,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到今天,在城市的主要問題已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精不精”。
2014年起,山東啟動服務效能提升工程,聚焦市民的新需求,以提高場館利用率為總抓手展開系列工作。
近5年來,圍繞大劇院“活”起來,山東多地采取委托運營的模式,政府財政補貼引入專業管理團隊,對演出類別、場次以協議形式進行明確;借國家推動“全民閱讀”的東風,山東各地公共圖書館創新服務形式,推出“圖書外賣”、城市書房、讀書朗誦大賽等品牌;為推動全民藝術普及,山東16個地市級文化館均建立了文藝培訓“以需定供”報名系統。
基層場館增內容
與城市不同,山東省內縣及縣以下的公共文化場館,這幾年盡管也面臨活動品牌創新不足等問題,但關鍵點仍是內容數量少。在菏澤市鄆城縣掛職的山東省呂劇院辦公室主任隋福潤說,縣、鎮、村一級雖然文化硬件條件比之前大有改善,但在服務內容上還需要下功夫設計。
在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市,目前共建成420多個鄉村劇場和360多個數字化文化廣場。以這些設施為平臺,東營市大力培育呂劇莊戶劇團及相關社會文藝組織,通過培訓,以點帶面,各縣(區)文化館培育莊戶劇團帶頭人,帶頭人回村帶動群眾,層層傳遞,極大地提升了各村鄉村劇場的利用率。
臨沂市沂水縣文化和旅游局利用本地非遺資源富集的優勢,鼓勵非遺傳承人在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開設“非遺助力美麗鄉村”大課堂。來大課堂的民眾不僅能免費接受非遺培訓,學會技能后還有機會成為村里非遺工坊的工人,在農閑之余多一份收入。
在頂層設計層面,山東于2014年在全省啟動“圖書館+尼山書院”及儒學講堂建設工程,引導基層圖書館及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開辟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專門場所。
此外,為解決基層民眾看戲難的問題,在堅持常年送演出下基層的同時,山東還在省級層面組織開展了劇本征集工作。通過統一組織專家評審,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與入選的優秀劇本作者簽訂協議,取得優先使用權,為全省院團尤其是基層院團解決了劇本難的問題。
提升人氣巧借力
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田素英告訴記者,目前濰坊市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已達100%,但也存在缺乏專人管理、服務水平和保障能力不高等問題。她指出,今年當地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對基層文化設施進行完善提升,通過“星級評定”等方法,激勵各地探索文化場館增加人氣的路徑。
濰坊市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面臨的問題及采取的措施,是山東全省情況的一個縮影。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山東一些地市開始探索將公共文化服務與旅游相結合,以期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比如在煙臺市,當地今年起開始組織市民文化節,不僅給市民搭建展演舞臺,同時,文化節作為展示城市旅游形象的載體,以群眾文藝的形式向外界展示煙臺的風土人情。在臨沂市,許多鄉村的歷史文化展室免費向游客開放,既是村民接受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場所,也成為游客了解村史的平臺。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王磊表示,今年山東將繼續理順公共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調整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格局,優化分工協作,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優化配置、高效使用,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同時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互聯互通,開展文化服務“一卡通”、公共文化巡展巡講巡演等服務。王磊介紹,未來山東還計劃重點保障好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城市低收入群體和農村留守人群等特殊群體的基本公共文化權益,鼓勵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社會力量為特殊群體提供專門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